2017年江苏大学本科生转专业招生实施办法(考试成绩、考试科目)

2017-06-16 10:50  江苏大学 内容被挡住,点击看完整内容
  • 第一章总则
  •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
  •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校在籍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学生
  • 第三条转专业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
  • 第四条为合理配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性选
  • 第五条学校成立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
  • 第六条各学院由院领导、系主任及相关教授等
  • 第七条根据学生学习状况,我校学生转专业分为四种类型
  • Ⅰ类转专业
  • Ⅱ类转专业
  • (1)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械创新设计、
  • (2)在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 (3)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排名第一);
  • (4)以第一作者在出版社公开出版或在省级以上媒体正式发表文学作品
  • Ⅲ类转专业
  • Ⅳ类转专业
  • 第八条所有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转专
  • 第九条Ⅰ类转专业考核包括必修课程考核、相
  • (1)必修课程考核为Ⅰ类转专业学生第一学
  • (2)相关课程考试是指I类转专业单独组织
  • (3)英语水平考核以学生进校后参加全国C
  • (4)专家面试由校转专业领导小组组织相关
  • 第十条Ⅱ类转专业考核在必修课程考核基础上
  • 第二章组织机构
  • 第三章转专业类型
  • 第四章转专业考核
  • 第十一条Ⅲ类转专业考核由面试专家结合原专
  • 第十二条Ⅳ类转专业学生必须提供县级及以上
  • 第十三条转专业考核中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 (一)相关课程考试成绩位于后5%;
  • (二)专家面试成绩不合格。
  • 第十四条申请转专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予受理
  • (一)大学学习期间受过纪律处分;
  • (二)身体不符合拟转入专业要求;
  • (三)艺术类与非艺术类专业互转;
  • (四)在招生录取时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录取在相关专业
  • 第十五条每学年第二学期的第10周前教务处
  • 第十六条申请转专业学生于每学年第二学期的
  • 第十七条教务处对申请转专业学生的资格进行
  • 第十八条学校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
  • 第十九条经批准转专业的学生,新学期开学报
  • 第二十条转入新专业后,学生按转入专业的本
  • 第二十一条若转专业后需补修学分超过24学
  • 第二十二条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转专业等其
  • 第二十三条学生转入新专业后,按新专业学费标准交费
  • 第二十四条转专业学生上一学年的奖学金评定
  •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其他学
  •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2016年11月22日起施行
  • 第五章转专业程序
  • 第六章学籍管理
  •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江苏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与学籍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校在籍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学生。

第三条转专业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相关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与程序。

第四条为合理配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学校根据招生时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情况,将专业分为A、B两个类别,其中A类为招生时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列前20%左右的专业。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学校成立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为教务处、学工处、监察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具体职责为:制定转专业总体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学校转专业考核细则;确定工作日程;审批学校转专业学生名单等。

第六条各学院由院领导、系主任及相关教授等组成学院转专业工作小组。具体职责为:制定学院转专业工作方案;接受学生咨询与报名;审核拟转出学生申请资格;做好转入学生学分认定等工作。

第三章 转专业类型

第七条根据学生学习状况,我校学生转专业分为四种类型:

类转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不包括第二学期末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在本专业排名前50%(本二批次专业前20%),可申请转入任一专业,本二批次专业绩点排名在20%~50%的学生可申请转入本二批次的任一专业。I类转专业仅限于一年级升二年级的学生。

类转专业:学生对某个专业领域具有特别的兴趣和潜质,前两学年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不包括第四学期末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在本专业排名前50%,获得相关专业3名以上教授联名推荐,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申请II类转专业。

(1)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节能减排等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国家或省级竞赛中获奖;

(2)在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3)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排名第一);

(4)以第一作者在出版社公开出版或在省级以上媒体正式发表文学作品。

原则上II类转专业仅限于二年级升三年级的学生,且只能转入其特长所对应的相关专业。

类转专业: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在原专业学习困难,或因个人兴趣希望重新选择专业的学生。Ⅲ类转专业只能申请转入B类专业,其中本二批次专业的学生只能申请转入本二批次B类专业。原则上Ⅲ类转专业仅限于一年级升二年级或二年级升三年级的学生。

类转专业:学生因疾病(含生理缺陷)不宜在原专业继续学习,可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申请转专业学习。

第四章 转专业考核

第八条所有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转专业考核,学校根据考核结果审批学生转专业申请。各专业一年级接收转入学生的人数不超过本专业一年级学生总数的30%,二年级及以上接收人数不超过同年级学生总数的5%。

第九条Ⅰ类转专业考核包括必修课程考核、相关课程考试、CET-4英语水平考核和专家面试4个环节,其中必修课程考核占40%(M1),相关课程考试占25%(M2),CET-4英语水平考核占10%(M3),专家面试占25%(M4)。考核总分为

M=M1+M2+M3+M4

(1)必修课程考核为Ⅰ类转专业学生第一学年所修读培养计划中必修课程(不包含第二学期期末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考试成绩(不包括补考和重修考试),以

M1=(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5)×4

计入考核总分。

(2)相关课程考试是指I类转专业单独组织的课程考试,根据转入专业学科类别选择一门基础课程作为考试科目,由校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课程满分100分。以

M2=考试成绩×0.25

计入考核总分。

(3)英语水平考核以学生进校后参加全国CET-4考试成绩为依据,以

M3=CET4成绩÷71

计入考核总分。

(4)专家面试由校转专业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面试考核,面试满分为100分,以

M4=面试成绩×0.25

计入考核总分。

第十条Ⅱ类转专业考核在必修课程考核基础上,重点对学生专业特长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相关成果的贡献度以及成果与申请转入专业的关联度。

第十一条Ⅲ类转专业考核由面试专家结合原专业学习状况与面试情况给出综合评定。

第十二条Ⅳ类转专业学生必须提供县级及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并经本校医院或指定医院复查,由教务处审核后安排转入适当专业就读。

第十三条转专业考核中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者,需提交校转专业领导小组审定是否准许转专业。

(一)相关课程考试成绩位于后5%;

(二)专家面试成绩不合格。

第十四条申请转专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予受理:

(一)大学学习期间受过纪律处分;

(二)身体不符合拟转入专业要求;

(三)艺术类与非艺术类专业互转;

(四)在招生录取时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录取在相关专业。

第五章 转专业程序

第十五条每学年第二学期的第10周前教务处提交学校A类专业和B类专业名单、各专业计划接收转专业学生人数、相关课程考试科目等,由校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予以公布。

第十六条申请转专业学生于每学年第二学期的第17周前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各学院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件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进行初审,经学院转专业工作小组审批后于第18周报教务处。

第十七条教务处对申请转专业学生的资格进行复审,于暑假放假前予以确认,并在暑假开始后10天内组织转专业考核。

第十八条学校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转专业考核成绩、转专业名额等规定确定拟转专业学生名单,在学校信息公告网上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发文公布。

第六章 学籍管理

第十九条经批准转专业的学生,新学期开学报到时,先到原所在学院领取由教务处下发的转专业通知书,再到转入专业所属学院办理报到手续。

第二十条转入新专业后,学生按转入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学习,按照江苏大学学分认定有关规定申请已修课程学分认定,填写《江苏大学转专业学生已修课程学分认定表》,经转入专业及其所在学院批准后,由学院教学秘书在教务管理系统中作相关课程学分替换处理,并由教务处审定。

第二十一条若转专业后需补修学分超过24学分,原则上应降年级学习。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转专业等其他特殊类型转专业申请,按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第二十三条学生转入新专业后,按新专业学费标准交费。

第二十四条转专业学生上一学年的奖学金评定和综合测评仍在原学院进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其他学籍问题按《江苏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与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2016年11月22日起施行。原《江苏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江大校〔2015〕6号)同时废止。

原标题:2017年江苏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

2022年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科目代码科目名称参考书90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世昌、李旦、张冠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第3版;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乃飞、任旭东.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赵万华、洪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902英汉互译不指定参考书903光学《光学教程》(第五版),姚启钧编.高等

2017年江苏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江苏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与学籍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校在籍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学生。第三条转专业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相关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与

2022年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参考书

科目代码科目名称参考书101思想政治理论具体考试范围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顾海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99管理类综合能力具体考试范围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201英语一具体考试范围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204英语二具体考试范围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240单独

2022年江苏大学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招生简章

江苏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以及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QS、THE、ARWU等国际权威世界大学排名,学校均跻身top1000。《2021中国大学评价》

2022年江苏大学“专转本”招生简章

江苏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以及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加高职毕业生升学机会,培养更多社会急需人才,我校现面向江苏省

2022年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专转本”招生简章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2022年“专转本”招生简章一、学校性质1.学校全称:江苏科技大学2.招生代码:12643.办学地点: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江苏省张家港市长兴中路8号)4.办学类型:公办二、学校概况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

2022年江苏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点网上确认公告

受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委托,江苏大学继续承担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镇江地区部分考生报名、考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考生注意事项江苏大学报考点(3212)采用“网上确认”报名信息方式,考生凭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下简称“研招网”)上报名系统的用户名及密码登录,按流程进行网上确认。请考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一)考生应认真阅读“江苏大学报考点公告”

2022年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远程网络复试指南

一、复试前准备1.选用智能手机或具备摄像和语音功能的电脑设备(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均可),提前登录指定的远程网络复试系统,熟悉操作流程、测试语音和摄像效果。使用智能手机,应保证面试过程中网络顺畅,不受外界因素(如来电、信息提示音等)干扰。我校复试平台采用学信网招生远程面试系统,请提前了解招生远程面试系统操作方法(网址:https://bm..cn/y

2022年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及录取办法

为做好我校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及录取工作,依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21〕6号)和江苏省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有关政策与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和有利于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一、指导思想各学院(中心,下同)博士研究生复试及录取工作要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一步探

2023年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参考书目

科目代码科目名称参考书目1001英语不指定参考书2001数学物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陈才生等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002数值分析《数值分析》,吴颉尔等编,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2003运筹学《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四版2004界面扩散理论《材料表面与界面》,胡福增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20
技校专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