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二)营养与消化;(三)血液与循环;(四)气体交换与呼吸;(五)内环境的控制;(六)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七)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八)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九)感觉器官与感觉;(十)动物如何运动;(十一)生殖与胚胎发育。

第六篇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一)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二)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三)动物多样性的进化;(四)人类的进化。

第一篇细胞 (一)生命的化学基础;(二)细胞结构与细胞讯;(三)细胞代谢;(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五篇生物进化 (一)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二)物种形成;(三)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第七篇生态学与动物行为掌握环境与生态因子。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种群的数量动态,数量调节。掌握群落的结构、主要类型、演替,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掌握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掌握动物行为的生理和遗传基础,动物的防御行为和生殖行为,社群生活与通讯,利他行为和行为节律。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2、辅助参考书:《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吴相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制日期:2018年7月10日

四、问答题(任选6题,每题10分,共60分,多选者按前选计分)考试内容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一)生命的特征;(二)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三)把生物界划分为5个界;(四)生物和它的环境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五)在生物界巨大的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六)研究生物学的方法;(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一篇细胞 (一)生命的化学基础;(二)细胞结构与细胞讯;(三)细胞代谢;(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二)营养与消化;(三)血液与循环;(四)气体交换与呼吸;(五)内环境的

第三篇植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植物的结构和生殖;(二)植物的营养;(三)植物的调控系统。

第四篇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三)基因表达调控;(四)重组DNA技术简介;(五)人类基因组。

(一)生物与环境;(二)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三)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四)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五)动物的行为。考试要求总体要求:掌握普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了解当代生命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的新动向。具体要求: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了解生命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