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大连医科大学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
| 软科(综合) | - | 260 |
| 校友会(综合) | 160 | 273 |
| 武书连 | 182 | 369 |
| US排名 | 1470 | - |
| 软科(医药) | 15 | -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00 | 43870 | 336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25 | 15116 | 456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439 | 67389 | 336 | |
| 2021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本科批 | 424 | 72582 | 336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批 | 414 | 75815 | 336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3 | 17868 | 456 | |
| 2021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本科批 | 509 | 18765 | 456 |
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关东医学院。1949年并入大连大学,称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销大连大学建制,大连医学院独立。1969年大连医学院举校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在大连市原址复办,仍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是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71.47亿元,设备总值30.98亿元。实体藏书285.3万册,电子馆藏172.68万册,数据库资源59种。现有二级单位50个,其中,教学、科研单位23个、管理部门20个、教辅部门6个,独立学院1个。现有附属医院15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
| 名称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法学 | 本科 | 四年 | 法学类 |
| 生物技术 | 本科 | 四年 | 生物科学类 |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四年 | 心理学类 |
| 生物医学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生物医学工程类 |
| 生物制药 | 本科 | 四年 | 生物工程类 |
| 基础医学 | 本科 | 五年 | 基础医学类 |
| 临床医学 | 本科 | 五年 | 临床医学类 |
| 医学影像学 | 本科 | 五年 | 临床医学类 |
| 麻醉学 | 本科 | 五年 | 临床医学类 |
| 眼视光医学 | 本科 | 五年 | 临床医学类 |
| 临床医学(“5+3”一体化) | 本科 | 五年 | 临床医学类 |
| 精神医学 | 本科 | 五年 | 临床医学类 |
|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 | 本科 | 五+三 | 临床医学类 |
| 口腔医学 | 本科 | 五年 | 口腔医学类 |
| 预防医学 | 本科 | 五年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本科 | 五年 | 中西医结合类 |
| 药学 | 本科 | 四年 | 药学类 |
| 临床药学 | 本科 | 五年 | 药学类 |
| 医学影像技术 | 本科 | 四年 | 医学技术类 |
| 医学检验技术 | 本科 | 四年 | 医学技术类 |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本科 | 四年 | 医学技术类 |
| 护理学 | 本科 | 四年 | 护理学类 |
| 公共事业管理 | 本科 | 四年 | 公共管理类 |
| 摄影 | 本科 | 四年 | 美术学类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本科 | 四年 | 设计学类 |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四年 | 设计学类 |
保障性资助政策主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社会类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具体明细如下:
国家助学金一等奖 4400元/人年
国家助学金二等奖 2750元/人年
大商助学基金 1000元/人年
辽宁成大助学基金 1000元/人年
忠旺助学基金 1000元/人年
爱心帮扶基金 1000元/人年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学校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有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学校占地面积1890亩,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图书馆图书资源总量251.9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学校设有20个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学校是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翻译(MTI)和艺术(MFA)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学科、化学学科分别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位居辽宁省属高校理科为主类应用型高校第一。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全省110个一流学科考核中获评“优秀”,位列全省一流学科前20%。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在辽宁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 名称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金融学 | 本科 | 四年 | 金融学类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本科 | 四年 | 体育学类 |
| 汉语国际教育 | 本科 | 四年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 英语 | 本科 | 四年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 俄语 | 本科 | 四年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本科 | 四年 | 数学类 |
| 应用物理学 | 本科 | 四年 | 物理学类 |
| 应用化学 | 本科 | 四年 | 化学类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本科 | 四年 | 机械类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四年 | 机械类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本科 | 四年 | 机械类 |
| 智能制造工程 | 本科 | 四年 | 机械类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本科 | 四年 | 仪器类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本科 | 四年 | 材料类 |
| 材料化学 | 本科 | 四年 | 材料类 |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本科 | 四年 | 材料类 |
| 金属材料工程 | 本科 | 四年 | 材料类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本科 | 四年 | 能源动力类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四年 | 电气类 |
| 通信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电子信息类 |
| 人工智能 | 本科 | 四年 | 电子信息类 |
| 自动化 | 本科 | 四年 | 自动化类 |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四年 | 自动化类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四年 | 计算机类 |
| 软件工程 | 本科 | 四年 | 计算机类 |
| 数字媒体技术 | 本科 | 四年 | 计算机类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四年 | 计算机类 |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土木类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土木类 |
| 土木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土木类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本科 | 四年 | 化工与制药类 |
| 能源化学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化工与制药类 |
| 化工安全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化工与制药类 |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 | 四年 | 化工与制药类 |
| 采矿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矿业类 |
| 油气储运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矿业类 |
| 石油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矿业类 |
| 海洋油气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矿业类 |
| 交通运输 | 本科 | 四年 | 交通运输类 |
| 环境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 环境科学 | 本科 | 四年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 环境生态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 安全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
| 工程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本科 | 四年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 会计学 | 本科 | 四年 | 工商管理类 |
| 工商管理 | 本科 | 四年 | 工商管理类 |
| 市场营销 | 本科 | 四年 | 工商管理类 |
| 物流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 动画 | 本科 | 四年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 产品设计 | 本科 | 四年 | 设计学类 |
1.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助学金额度为一等每人4400元,二等每人2750元。
2.国家助学贷款:具体事宜请咨询学生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
3.勤工助学:为家庭经济困难且学有余力的在籍学生提供若干勤工助学岗位,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获得一定实践经验。
4.临时困难补助:视情况按有关规定发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