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最高/最低分) | 福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1 | 综合 | -/581(普通类一段) |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0 | 综合 | -/600(普通类一段) | -/595(普通类一段)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9 | 理科 | -/592(本科批) | -/581(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8 | 理科 | -/602(本科批) | -/579(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7 | 理科 | -/595(本科批) | -/566(本科批)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最高/最低分) | 福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1 | 物理类 | 592/584(本科批) | 581/553(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0 | 理科 | 587/584(本科批) | 573/541(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9 | 理科 | -/551(本科一批) | -/510(本科一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8 | 理科 | -/553(本科一批) | -/507(本科一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7 | 理科 | -/496(本科一批) | -/464(本科一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资源勘查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81 |
| 新疆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6 |
| 宁夏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7 |
| 青海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段 | 普通类 | 440 |
| 甘肃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17 |
| 陕西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6 |
| 云南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8 |
| 贵州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3 |
| 四川 | 资源勘查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3 |
| 广西 | 资源勘查工程(63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9 |
| 湖南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6 |
| 河南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8 |
| 江西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1 |
| 福建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4 |
| 安徽 | 资源勘查工程(63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7 |
| 吉林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32 |
| 辽宁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1 |
| 内蒙古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1 |
| 河北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3 |
| 天津 | 资源勘查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18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福建 | 资源勘查工程(地矿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3 |
| 甘肃 | 资源勘查工程(其它)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447 |
| 云南 | 资源勘查工程(地矿类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0 |
| 贵州 | 资源勘查工程(地矿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3 |
| 四川 | 资源勘查工程(地矿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福州市旗山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3 |
| 河南 | 资源勘查工程(其他类专业。单列专业。地矿类专业。)(福州市旗山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5 |
| 安徽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6 |
| 黑龙江 | 资源勘查工程(地矿)(矿类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99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年、2022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营校区调整为东营科教园区,办学主校区调整到青岛。
学校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同时青岛两校区还处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900人、研究生9400余人,留学生97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329人。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5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1个。
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百余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近70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学校实行学分制改革,学费由学分学费和专业注册费组成,具体学费标准以山东省物价局、山东省财政厅的批复为准。
学校逐渐形成了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学生保险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简称“奖、助、贷、勤、补、减、免、偿、险”九位一体资助体系)。每年学校评选奖助学金1.3万余人次,发放奖助学金2700余万元;每年为3700余名在校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900余万元;每年设立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个,发放勤工助学费220余万元。每年各项资助惠及学生48000余人次,资助资金超过6600万。
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建校以来,一代代福大人秉承“明德至诚,博学远志”校训,践行以张孤梅同志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卢嘉锡先生为代表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等“三种精神”,营造“守正创新、彰显特色、开放包容、追求卓越” 的新时代福州大学校园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毕业生29万余人。
552D5
学校设有27个学院(含1个独立学院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现有在校普通本科学生38427人,其中,至诚学院学生13185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4358人。学校现设90个本科专业;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学校综合实力在“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居全球第396名,内地高校56名;在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居全球第619名,内地高校第57名;在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居全球第801-1000名,内地高校第57名;在2021QS亚洲大学排名位居第261-270名,内地高校并列66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3229人,其中专任教师2186人。共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634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112人次(71人)、省级人才522人次(353人)。在高层次人才(团队)中,拥有院士15人(含特聘讲席教授1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0人(含青年项目3人),国家级高层次引进人才23人(含青年项目20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4人(含青年项目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7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1支团队入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支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支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学院入选国家“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2个学院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校企合作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教学团队,7个国家特色专业,2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评估,获评2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7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全国思政课程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入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学校是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246项国际奖,2112项国家级奖。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在前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中获9金18银25铜。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曾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级、13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然资源部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创新实验室。学校是福建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高校。“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4757项,科研经费超过18.2亿元。签订横向合作合同3294项,校地企合作到校经费15.4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43项,其中,国家科技奖4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320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12618篇,其中在Nature期刊发表论文2篇。9位学者入选2021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学校深入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以及境外50个国家、地区的1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国际科教合作交流平台,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面向30余个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学生出国(境)访学项目覆盖95%以上的学院;聘请50余名海外专家学者长期在校任教。学校现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梅努斯国际工程学院,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涵盖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学校现为闽台合作办学国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单位,对台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成建制双向联合培养模式成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新亮点。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不断推进文化校园、智慧校园和生态校园建设。办学主体位于旗山校区,在福州、厦门以及泉州等地拥有多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超5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8亿元;运动场地总面积2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图书362万册,电子图书585万册。
学校正朝着“建成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东南强校”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994年学校提出“决不让一个愿意学习、有培养前途且愿意付出劳动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今我校已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高校及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孤儿全程资助计划、临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及师生爱心捐赠、贫困生免费保险、新生绿色通道等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学校每年资助总额近五千万元。
学费:人民币6万元/学年,仅为梅努斯大学国际学生学费的一半,但却可享受和国际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教学保障。
奖学金:作为福州大学直属二级学院,梅努斯国际工程学院的学生可享受福州大学现有的奖、助、贷政策;优秀学生可享受学院专项奖学金:一等奖1.5万/学期/每生,二等奖1万/学期/每生,三等奖0.5万/学期/每生。此外,学院将对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创新竞赛的学生提供全额经费资助,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
福州大学网站: www.fzu.edu.cn
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网站:https://www.maynoothuniversity.ie/
福州大学梅努斯国际工程学院网站: miec.fzu.edu.cn
招生咨询电话:+86-0591-22801600、22801601
电子邮箱:miec_fzu@*** miec@fzu.edu.cn
招生咨询QQ群:

福州大学数字媒体技术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字媒体技术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数字媒体技术和资源勘查工程这二个

福州大学软件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福州大学信息安全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息安全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息安全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信息安全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信息安全和资源勘查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福州大学机器人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机器人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机器人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机器人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机器人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

福州大学自动化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自动化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自动化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自动化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自动化和资源勘查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自

福州大学人工智能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人工智能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人工智能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人工智能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人工智能和资源勘查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福州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

福州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光电信息

福州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福建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微电子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