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红河学院和贵州中医药大学哪个应用心理学专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贵中医和红院谁更牛 )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12-23 10:00:16 解决时间:2022-12-16 19:11

满意答案

红河学院和贵州中医药大学哪个应用心理学专业好?这个问题经常被提问,其实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小编也能通过红河学院和贵州中医药大学各排行榜,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分数线,应用心理学专业简介等几个维度给大家做分析,供大家参考。
贵州中医药大学与红河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分数对比(贵州)
专业名称年份类型贵州中医药大学
(最高/最低分)
红河学院
(最高/最低分)
应用心理学2021理科 456/410(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21文科 545/519(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20理科 483/462(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20文科 535/526(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19理科 -/443(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19文科 -/511(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18理科 -/437(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18文科 -/530(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17理科 -/419(本科二批)/()
应用心理学2017文科 -/502(本科二批)/()
贵州中医药大学与红河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分数对比(云南)
专业名称年份类型贵州中医药大学
(最高/最低分)
红河学院
(最高/最低分)
应用心理学2021理科 -/513(本科二批及预科)/()
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实践训练,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社区及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从事人事管理、教育、咨询、测量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评估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健康心理学。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贵州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贵州应用心理学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410
文科519
云南应用心理学理科本科二批及预科普通类513
四川应用心理学(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花溪校区就读)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517
广西应用心理学(4200元/年,在花溪校区办学)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480
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
红河学院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应用心理学 专业代码071102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较高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系统掌握心理学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修课程: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SPSS、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
就业方向: 胜任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心理咨询与评估、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公共关系与社区服务等不同社会领域的工作者,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检法系统、社会团体和组织、心理咨询与服务和各类大中小企业等相关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心理人才。
红河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广西应用心理学(4500元/年)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401
湖南应用心理学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482
江西应用心理学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483
贵州中医药大学
357
校友会(综合)
582
武书连
69
软科(医药)
学校简介

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贵阳中医学院”。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学校是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占地约1300亩。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骨伤学院、体育健康学院(体育部)、信息工程学院、中医养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教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康复学院等19个直属院(部),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3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620人,高级职称603人,45岁以下900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国贴、核心、省管、省名中医等专家学者200余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有硕导755人、博导25人、兼职博导39人,2004年开始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46人。有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

学校现有32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1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获批省发改委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研究生工作站5个、研究生导师工作室1个、贵州省卓越人才计划项目5个、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5个。近五年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个。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9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37项;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00余部,其中主编89部,副主编169部。

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9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21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56项,出版专著477部。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高校第八位。

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组织百名博士进企业、组织百名博士下农村,组建百个研究中心),着力解决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天麻、石斛仿野生种植、太子参有性繁殖脱毒复壮等取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铁皮石斛叶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和八角莲等地方药材质量标准183个,主导研制热淋清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等苗药产品19个,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二,为贵州省健康产业“千亿产值”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校党委被中共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现有在校学生1814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47人。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铜奖4项,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铜奖,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1项,铜奖3项。近五年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等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涌现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全省五四青年奖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先锋团队。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为90%,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3%以上。

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努力建立以东盟为中心,辐射全球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英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迈向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正当时!贵州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中,凝心聚力谋发展、守正创新谱新篇,为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毕业生就业

贵阳中医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jy.gzy.edu.cn/


招生联系方式
招生部门联系办法

学院地址:贵阳市市东路50号

邮政编码:550002

联系电话:0851—88233004(学校办公室)

             0851—88308474(学生处招生办)

传      真:0851—88308474(学生处)

网      址:www.gzy.edu.com

邮      箱:gzy_zs@sina.com

 


红河学院
503
软科(综合)
398
校友会(综合)
685
武书连
学校简介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

学校秉持“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和“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实践,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

近年来,红河学院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根据地方社会发展、产业振兴、技术进步的需要,坚持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应用、专业结构对接产业、专业定位面向行业的思想,不断充实应用型大学内涵,2014年学校获批为首批“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2016年获批国家发改委支持学校产教融合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00所试点高校项目;2017年被确定为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目前,学校占地1166余亩,建筑面积33.5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8.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7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541.01万元,图书馆藏书108万册,电子图书180万册。红河学院现有教职工868人,其中专任教师693人,专任教师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9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1人、副高级职称20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82人,现在读博士66人,二级教授6人,享受“国贴”、“省贴”、“省突”专家10人,具有国际教育背景教师8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39人。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招收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4750人。

学科专业:学校开设5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史、法、理、工、农、经济、管理、教育、艺术10大学科门类,32个专业类,已经形成多科性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和区位特点,开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凸显区域特色的专业。部分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初步显现。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备案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省级立项支持硕士点建设学科3个,校级立项支持(省级备案)硕士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建设学科7个,校级培育学科7个,校级专业硕士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小语种重点专业2个,设置了5个面向GMS国家的东南亚语种本科专业,省级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小语种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人才培养:学校密切结合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积极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建校以来,已为地方输送4.6万名毕业生。升本以来,学校围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加强合格本科建设,基本构建起本科教学体系,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化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理解,构建起“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大课程模块,着力建设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开展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建设工作,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立项建设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6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95项;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以规范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基础的管理及评价体系,建立起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本科教学有效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已经从单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转变为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活跃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本科办学效益逐步显现。

科学研究: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和地方实际开展科研工作,初步搭建和形成切合办学定位、区域特征的科研平台。学校积极培育和支持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教师科研能力增强,学校科研实力提升。升本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2项、地厅级科研项目439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5项、横向科研项目288项、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6项;获授权职务发明专利42项、获授权职务实用新型专利413项,外观设计35项,软件著作权57项;出版著作304部;发表学术论文8977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062篇、核心期刊论文1880篇。目前学校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子基地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5个,校级研究中心17个。有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8人。

社会服务:随着学科专业结构的逐渐优化和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学校的服务面向趋向多样化发展,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目前,面向红河州产业行业发展需要,学校重点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通过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进行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促进技术转化应用,使学校成为红河州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面向红河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学校重点支持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主动深入政府、行业、企业,探讨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组织校内外力量,联合攻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库”作用。同时,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增加、规模扩大、层次提高;非学历培训从单独面向红河州师资培训发展为面向全省的高层次的师资培训,从单一的师范类培训转向多行业职业培训,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的培训工作逐步拓展与深化。

国际化办学:红河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重点推进“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境外办学、合作办学、国际学习、汉语国际推广/华文教育、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学校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与12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合作高校建立了汉语中心;在越南太原大学建立了办学点,开展联合培养本科学生的境外办学项目;自2007年以来,全校共有来自20多个专业的1100余名学生参加过‘1+3’联合培养、国际课程学习、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境外实习等项目;努力发挥“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优势,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人才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我校设置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专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专业群,为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奠定了专业基础。

校园文化:学校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渐形成了一批体现“国门”特色、民族特色为主的文化品牌。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办学特色,围绕学校国门大学建设的新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贴近学生实际,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节日公园、校园榜样人物评选等校内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开展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宣讲为代表的校外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学术性、文体性、实践性、兴趣性等为主要内容的立体校园文化体系,体现“国门”特色、民族特色为主的文化品牌逐渐形成。



平均伙食标准
按平均消费水平男生每月的伙食大约需要210元左右,女生190元左右。
  中专 2022-12-16 19:11
红河学院体育教育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中专网 红河中专排名 红河中专招生信息 红河国家重点中专 红河公办中专 全国中专排名 2023年中专招生信息 10大女生专业 10大男生专业 各地中专网

相关问答

相关阅读

红河学院体育教育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小学教育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教育技术学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
红河学院经济学和应用心理学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17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