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医学美容技术 | 2021 | 综合 | -/400(普通类二段) | -/381(普通类二段) |
| 医学美容技术(校企合作,美容) | 2021 | 综合 | -/345(普通类二段) | -/381(普通类二段) |
| 医学美容技术(校企合作,健康管理) | 2021 | 综合 | -/341(普通类二段) | -/381(普通类二段) |
| 医学美容技术 | 2020 | 综合 | -/365(普通类二段) | -/350(普通类二段) |
| 医学美容技术 | 2018 | 理科 | -/310(专科批) | -/350(普通类二段) |
| 医学美容技术 | 2018 | 文科 | -/383(专科批) | -/350(普通类二段) |
| 医学美容技术 | 2017 | 理科 | -/351(专科批) | -/350(普通类二段) |
| 医学美容技术 | 2017 | 文科 | -/391(专科批) | -/350(普通类二段) |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医学美容机构、生活美容机构及化妆品(代理)公司,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医学美容、生活美容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能够在综合性医院的医学美容科、医学美容门诊、美容专科医院、大型美容院及美容连锁机构、化妆品(代理)公司从事医学美容技师、医学美容咨询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讲师、美容美体技师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方向 ①初始岗位群:在医学美容机构(如综合性医院的医学美容科、医学美容门诊、美容专科医院)、生活美容机构(如大型美容院及美容连锁机构)及化妆品(代理)公司等从事医学美容技师、医学美容咨询师、美容顾问、美容美体技师、化妆品调配及营销等工作。②发展岗位群:美容导师/讲师、形象设计师、美容院店长等。
咨询电话:0536-3876933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医学美容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400 |
| 医学美容技术(校企合作,济南维可芙美容有限公司) | 345 | ||||
| 医学美容技术(校企合作,青岛创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341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医学美容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381 |
| 医学美容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中韩合作)(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309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医学美容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381 |
| 医学美容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中韩合作)(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309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和潍坊卫生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成立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山东省先进团委、山东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等60多项荣誉称号。学院现有三个校区,新校区作为主校区坐落在青州市云驼风景区内,校园总占地800多亩,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建有附属医院2所,省级以上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建有高标准实验室14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上亿元。现有专兼职教师800多人,专任教师80%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学院还聘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内的100多名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历史沿革】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益都校区的前身是英国浸礼会创建于1885年的青州医学堂。齐鲁大学医科在此基础上诞生,是山东近代医学教育的源头,山东护理教育的发端。潍坊校区的前身是1889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潍县创办的乐道院医护学校。两所卫校都有130多年的办学历史,合并前都是国家级重点学校、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文明单位,已为社会培养各类卫生技术人才10万多名。
【专业介绍】目前,学院开设护理、助产、口腔医学、针灸推拿、中药等22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护理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是山东省和潍坊市的特色专业,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军护是学院首创和名牌方向,实行军事化管理,主要面向部队医院实习就业,被山东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卫生系统质量品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依托专业建有潍坊牙科医院等机构。药学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山东省重点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护理、健康管理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群。老年服务与管理被确定为1+X证书试点专业,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口腔数字化生产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办学特色】学院人才培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在护理、口腔医学技术、药剂、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开设企业冠名班,实行校企双重评价体系。开展“双证”“多证”培养,搭建行业需求人才的桥梁,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书,还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取得育婴师、中医按摩师、营养师等证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成立后投入9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实验实训基地,与校外70多家医院合作建成实习教学医院,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六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中获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50多项,60多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两条腿走路,成立以来引进专职教师200多名,其中硕士以上170人,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60%以上。招才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引进博士1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10名。聘用医院专家担任兼职教师100多人,并聘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内的100名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院兼职教授。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成立教师成长研习坊,实施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开展教学沙龙、教学能力研习、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全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3%。学院现有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富民兴鲁、富民兴潍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员、潍坊市先进工作者、潍坊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7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
学生就业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与全国100多家医疗卫生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每年有1000多人被学院推荐到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知名医疗单位工作,与北京朗依制药、青岛华新华义齿加工厂、潍坊金通医药等20多家医药企业签有订单培养协议。积极探索国外就业,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多家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成立了外派劳务培训中心、雅思培训中心,开展出国护士培训,300多名毕业生走出国门就业。
【办学定位】学院成立以来,树立了“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高职学院”的办学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加强内涵建设,改善育人环境,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近阶段,学院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发挥特色优势,提升内涵质量,努力建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学院。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省济宁市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读书求知的理想境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755人,专任教师662人,教授、副教授193人,博士、硕士462人,“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以企业工程师、技师为主体的兼职教师库600余人。
学院设16个教学科研单位及20个教辅单位,紧密契合地方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全省全国“新硅谷”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开设16大类59个专业,建成了智能制造、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智慧建造、“互联网+”商务等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10个优势专业群。拥有机电、数控、汽车等47个校内实训中心、3家校中厂,设立40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获批济宁市装备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1个,拥有15个部、省、市级创新平台。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8.07%。
建院以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文化育人为亮点,抓改革、促创新、求突破,朝着“学生光彩、企业首选、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目标迈进,走出了一条“产教互融、校企共同、学岗直通、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本化 “六化”建设,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获批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品牌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专本贯通试点专业、骨干专业等专业建设项目52项,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59门,教育部1+X证书试点32个。培育出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突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二级教授等15人。承担国家、省、市及横向教科研项目345项,荣获国家和省市级教科研成果奖32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2项,学生在技能大赛、文体竞赛等国赛、省赛获奖700余项,3个团支部当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院女排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排球联赛亚军,省赛8次冠军,女篮荣获全省一等奖。学院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众创空间,入选中央电视台“职业院校百强巡礼”,荣获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省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
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双元联动,促管理法制化
1.完善学院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领导班子工作分工。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通过OA系统发布会议纪要,定期检查并报告落实情况。成立学院理事会,明确组成规则、职责权限、运行机制,深度参与学院重大事务的咨询、协商和审议。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多元参与、议事协商。依法设立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明确议事规则,依法行使学术事务决策、审议、咨询等职权。
2.夯实学院监督体系。学院纪委与监察室合署办公,通过“三转”,聚焦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度责任目标“双清单”制度,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作风效能问责实施意见》。成立考核办公室,制订《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调整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公开专栏,公开招生考试、财务资产、收费管理、评审评比等信息。
3.专项治理突出问题。开展诚信招生承诺活动,杜绝虚假招生、有偿招生。开展学籍信息核查活动,完善学院《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籍电子档案数据准确、程序规范。开展教学标准落地活动,每年组织专业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开展实习管理规范活动,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学岗直通,实施顶岗实习“合同三签”,双线监控、多元考核。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学院主要领导与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签订平安校园建设责任书,优化学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开展财务管理规范活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标准与管理程序一体建设,促管理规范化
1.制订学院章程。坚持依法治校、改革创新、务实管用,学院章程顺利通过省教育厅核准。保障了学院科学决策、民主参与、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高效运行。
2.完善决策制度。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学院理事会章程》,规范了民主决策制度、学术决策和社会各界参与决策监督制度。学院教学系部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保证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3.健全配套制度。依据《学院章程》,制定和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管理、教学、科研、考试招生、就业、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制度,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校。
4.优化管理程序。依据制度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细化管理流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管理制度、标准、规程的宣传和学习,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明确奖惩机制。
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同步推进,促管理科学化
1.细化能力要求。按照国家对职业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标准和工作要求,针对学院领导、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分类制订岗位标准,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能力要求,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
2.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培训。围绕共性要求、凸显个性需求,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举办暑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学院新媒体及时发布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最新职教文件、前沿职教理论和创新实践案例,促进了管理人员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培养、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的科学机制。实行辅导员职级管理,聘任了一批正科级和副科级辅导员。积极推进专业职务竞聘改革,实施专业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完善《教职工年度业绩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考核结果紧密对接职业发展、绩效收入,激发了内在动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管理信息化
1.打造智能校园。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建设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大数据采集制度与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服务科学决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移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运行控制中心、优质教育共建共享型资源库支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堂新形态。
2.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息管理中心职能定位,确定不同岗位专职人员职责,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3.提升教职工信息化应用能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举办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大赛,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提高应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更新、采集、分析各类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诊断和改进学院管理的能力。启动教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双向嵌入,促管理人本化
1.凝练学院核心文化。总结提炼形成 “崇德尚能”校训、“敬事而信”校风、“诲人不倦”教风、“学而时习”学风,“规范、精进、卓越”” 的人才质量等核心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通过板报、橱窗、走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院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
2.创新“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体系。首创“生态树型”文化育人成长模型。以“品优技高有才艺”人才目标为果,“文化三进”载体为干、枝、叶,“文化三融”内容为阳光、雨露、大气,“三课堂”为四季轮回体验,专兼职教师为园丁,“三协同”机制为复合肥,构成“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丰富发展了素质教育理论。
3.构建“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紧抓“课程化”这个文化育人制约瓶颈,力推育人文化的课程化开发、教学性转化,形成包含文化专门课、文化浸入课、文化活动课和文化习养课在内“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育人的课程化、学分化、制度化。
4.创新三梯度体验式教学模式。第一梯度浸润体验,文明校园润染文明言行,孔子学堂等文化讲座润育道德品行。第二梯度习得体验,课堂内教师愤启悱发、导中学,非遗馆师傅口传身授、习中学,“三孔四孟”现场体验、游中学,网络虚拟遨游穿越、乐中学。第三梯度实践体验,社团活动力行,社会实践践行,日常习养躬行。学生在身心体验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习。
保证体系与诊断改进有机融合,促管理精细化
1.培育质量文化。编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贯彻“三全”育人的质量理念,培育形成“济职”特色的“规范、精进、卓越”的质量文化。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
2.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全要素网络化“五系统、五层面、一平台”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形成了学院担当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各系统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3.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各部门单位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进行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实现“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闭合循环提升,形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学院设有勤工助学金和特困生补助。全日制在校生可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学院按不同岗位发给每生每月勤工助学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申请特困生补助,学院视困难程度予以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