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哪个金融工程专业好(金融工程专业东北财大和南信大谁更牛 )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12-29 13:17:10 解决时间:2022-12-16 13:40

满意答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哪个金融工程专业好?这个问题经常被提问,其实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小编也能通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各排行榜,金融工程专业的分数线,金融工程专业简介等几个维度给大家做分析,供大家参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江苏录取分数线
专业名称年份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排名专业组选科要求
金融工程2021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55831480(10)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历史类56110549(02)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2020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37034732
文科3619709
2019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36434469
文科35010856
2018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35138010
文科34810082
2017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34239446
文科34010917
金融学类 金融工程
东北财经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培养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和谐统一,致力于培养具有初、中级金融理论基础和经济、管理、数理、法学、文学等复合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数学、外语能力,熟练掌握金融机构和企业金融基本运行规则和操作技能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在金融机构、政府财经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及高校从事经济、管理等实际工作及教学与研究工作。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辽宁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603
602
历史类603
603
四川金融学类(包含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616
文科597
海南金融学类(包含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综合本科批普通类670
广西金融学类(5720元/年,包含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文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98
广东金融学类(非定向)(020301.金融学+020302.金融工程+020304.投资学+020303.保险学)(办学地点:校本部)(第二学年专业分流;具体专业分流情况请查看学校网站)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608
历史类600
江西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89
文科614
福建金融学类(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610
历史类597
安徽金融学类(5720元/年;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93
金融学类(5720元/年;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文科624
上海金融学类(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专业)综合本科批普通类526
黑龙江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理科本科一批A段普通类555
文科581
吉林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理科本科一批A段普通类562
文科549
山西金融学类(包含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理科本科一批A段普通类577
文科590
天津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校本部)综合本科批A段普通类641
北京金融学类(5720元,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第二年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综合本科批普通类597
金融学类 金融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证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而诞生的一门工程型的新兴交叉学科。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主要培养学生在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数学、计算机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来开发和设计新型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相比金融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数理定量模型。目前,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现任专职教师12人,且均获得博士学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共7人。本专业师资队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本专业学生在“本科导师制”指导下,较多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为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及研究生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熟练掌握金融计量、经济优化和金融工程方法,具有较为全面的金融理论、数学和计算机知识,能够开发、设计、操作新型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能创造性地解决金融财务问题,胜任在金融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金融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市场、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固定收益证券、公司金融、金融计量软件应用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等,学院拥有MPAcc会计专业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学生提供深造平台。

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是为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深入应用,金融市场对掌握金融理论、数量方法和工程技术的复合人才的需求已变得极为迫切,而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恰好是“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金融领域的高端人才。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

就业领域: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咨询机构、交易所、政府管理部分等单位。

学术发展领域:本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前往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或金融工程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为硕士毕业后进入更高层次的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做准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江苏金融工程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558
历史类561
宁夏金融工程文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20
甘肃金融工程理科本科一批I段普通类524
文科549
贵州金融工程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31
文科592
四川金融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93
文科575
广西金融工程(5200元/年)文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74
河南金融工程(校本部)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603
文科608
山东金融工程综合普通类一段普通类583
福建金融工程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584
安徽金融工程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83
文科606
浙江金融工程综合平行录取一段普通类622
河北金融工程历史类本科批普通类594
东北财经大学
92
校友会(综合)
179
武书连
学校简介

东北财经大学以“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名为东北财经学院,由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及东北人民大学财政信贷系、会计统计系合并组建,校址在沈阳。其后,东北商业专科学校、东北合作专科学校,东北人民大学的工业经济专业和东北工业会计统计专科学校的工业统计、工业会计两个专修科,并入东北财经学院。1958年,东北财经学院与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辽宁大学。1959年,原东北财经学院的主体,即计统系与财政系,以及部门经济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从辽宁大学迁出,与位于大连的辽宁商学院合并,成立辽宁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是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的财经类本科高校。1979年划归财政部管理;1985年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划转到辽宁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辽宁省大连市,总占地65万平方米。多年以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精致东财建设,学科专业追求精品,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追求精益,师资队伍追求精锐,人才培养追求卓越,校园建设追求精美,是辽宁省重点支持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辽宁最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一流本科教育与卓越研究生教育并重,致力于培养财经特色突出,具有优良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学校是国内最早拥有硕士研究生(1981年)、博士研究生(1986年)培养资质的财经院校之一,“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以“新经管”学科建设引领创新创业方向,以产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以“产学合作、专创融合、师生共创”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2019年度荣膺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901人,研究生7115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网络等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部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网络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六十余万各级各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在全国各省份均为一批次招生,其中有24个专业按9个专业类招生,录取分数连年居于辽宁省前3名、东北三省前5名。在教育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中,有2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全部本科专业的53.66%,29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全部本科专业的70.73%。在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中,学校有12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2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中,学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成果数量在全国财经高校居于前列。

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统领,着力突出学科群的战略地位和引领功能。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2%-5%行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统计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进入全国10%-20%行列。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及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6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

学校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6个);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新闻传播学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73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8个);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工程管理16个类别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校工商管理、会计专业学位进入全国A类行列。

学校持续完善“引育用相结合、老中青全覆盖、各岗位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现有教职工1776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含教授192人、副教授40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称号25人,通过特聘教授(研究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29人。2021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方针,坚持科研精品化导向,紧密结合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及时追踪改革前沿和动态,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成果质量显著提升,科研精品不断涌现。学校连续1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位居辽宁省高校第1名和全国财经高校前列。学校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多项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校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高端化、品牌化,“星海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学校出版社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学校主办多种高水平学术期刊,其中《财经问题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产业组织评论》是CSSCI来源集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期刊。

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财政部共建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辽宁省委省政府省级重点新型智库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4个,牵头成立省校企联盟1个,有省级创新团队20个。以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为依托,学校积极推动财经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决策咨询类科研项目,多项资政建议得到国家和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校设立了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高级管理者发展与培训(EDP)中心,为企业、政府和行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服务。

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实质性国际交流,于1994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并逐步形成“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路。截至目前,学校与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129所高等院校、8个国际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其中50余所大学开展着长期稳定的交往合作。学校有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研究基地,建有孔子学院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研修基地,并与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

学校是国内首家参与并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现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里国际学院,开展“留学不出国”的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有6个分别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牵头构建了中英合作办学联盟。学校与多所国外大学分别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大学项目合作伙伴,会计学专业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的全面认证,萨里国际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财务管理双学位专业通过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PFA(英国特许公共财务会计师公会)和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认证。学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三十余年,作为教育部试点高校获得了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的接收院校及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与韩国鲜文大学、蒙古财经大学合作开展“2+2”来华学历教育项目,多年来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含英语授课项目),长短期汉语、商务汉语进修非学历教育在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培养了来自五大洲137个国家的100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的对内开放合作办学新格局。学校与国家发改委价监局等多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与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与山东青岛等外省地方政府共建多所驻外科研机构,不断深化校政合作。牵头组建“辽宁省金融业校企联盟”,与国内二十余家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创业创新实践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多所院校共建高校合作联盟,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遵循“博学济世”校训,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坚持“育人为本、学科引领、人才强校、质量优先、开放合作、特色发展”六大发展战略,东北财经大学正向着全面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录取方法
录取批次的安排

东北财经大学目前在全国为本科一批招生,具体招生情况请查看当年各省份发放的《报考指南》,或登录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招生网查看。 


对艺术类招生的录取办法

我校目前没有单独的艺术类特长生招生政策。
但报考我校的考生有艺术类特长的,我校认可各省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招生考试机构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档的政策规定。


对往届生的录取政策

往届生和应届生同等对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97
软科(综合)
132
校友会(综合)
76
武书连
484
US排名
学校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服务于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1960年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位于天长市金牛湖新区,毗邻南京市六合区;无锡校区位于无锡市锡东新城,建有滨江学院(现已转设为无锡学院)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院、无锡研究院、无锡校区国教院;另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六合区、雨花台区建有大学科技园及其文旅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58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8300人、硕博研究生约6200人、留学生(学历生)约1300人。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5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学科领域。

学校设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22个专业学院,设有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师博士化率超过85%,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超过67%。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8人、教育部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11人、国家特聘专家1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首席科学家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特聘青年学者、国家优青、万人青拔等其他“四青”人才27人,以及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省教学名师等近700人次。现拥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4个。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全国首批唯一入选省属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环境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天气学分析基础》《GIS气象应用》《高频电子线路》《社区服务创新实践》《统计学》《红色经典与信仰史话》等14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一批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数字取证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协同精密导航定位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3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其中《大气科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阅江学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43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中外电子图书199万余种,电子期刊226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13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及本科组唯一“高教社杯”、中国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2016年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50%。近三年,研究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98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计361人次。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96%以上,升学率(含出国)达41.52%。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20万余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社会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项)17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277项,获授权专利363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8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批“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立项。“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为落地江苏首个。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获批 “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外专项目10项,2名外籍专家荣获江苏省外专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5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百人计划”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船重工724所、716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惠普企业服务集团(DXC)、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全面深化合作,与航天宏图、墨迹天气、象辑知源、中科三清、华风、中国电科院、太极计算机、旗云中天、富景天策、新华三、奇安信、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安徽天长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江北新区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中国气象谷,30多家企业签约进驻,开启“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建设新征程。与天长市签署战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已正式启用,谱写学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莫纳什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10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南京市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国际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3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十四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永恒主题,以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秉承“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宗旨,围绕“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国际”的服务面向,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推动大气科学学科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招生联系方式
招生部门联系办法

南信大2022年全国咨询群:665715495

邮编:210044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025-58731378 58731387
传真:025-58731333
网址:http://zs.nuist.edu.cn


收费项目

学费标准:普通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除外)采用学分制收费,学费标准为:理科类专业5500元/人年;工科类专业5800元/人年;文科类专业5200元/人年;艺术类专业6800元/人年;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类省优势学科专业6050元/人年;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专业7800元/人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标准以江苏省物价部门批复为准,其中出国学费按外方合作学校标准收取。(注:以上收费标准如有变动,以江苏省物价部门最新批复为准。)



  中专 2022-12-16 13:40

相关问答

  • 中专学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统计学和金融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统计学和金融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统计学和金融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统计学就业前景和金融工程就业前景,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和金融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统计学和金融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

  • 中专学校

    南京邮电大学金融科技和电子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2楼

    南京邮电大学金融科技和电子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科技和电子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科技就业前景和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科技专业介绍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科技和电子信息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 中专学校

    南京邮电大学金融科技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3楼

    南京邮电大学金融科技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科技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科技就业前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科技专业介绍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科技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

  • 中专学校

    南京邮电大学金融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4楼

    南京邮电大学金融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 中专学校

    南京邮电大学金融工程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5楼

    南京邮电大学金融工程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工程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工程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

  • 中专学校

    南京理工大学金融学和电子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6楼

    南京理工大学金融学和电子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电子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电子信息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 中专学校

    南京理工大学金融学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7楼

    南京理工大学金融学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二个专业,

  • 中专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和电子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8楼

    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和电子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电子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电子信息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 中专学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学和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9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学和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飞行器控

  • 中专学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学和信息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0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学和信息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信息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信息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信息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学和信息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