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成都中医药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山西农业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2021 | 理科 | 560/544(本科一批) | 508/500(本科二批)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2020 | 理科 | 582/565(本科一批) | 516/513(本科二批)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2020 | 理科 | 572/0(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16/513(本科二批)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2019 | 理科 | 625/570(本科一批) | -/528(本科二批)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2019 | 理科 | 612/556(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28(本科二批)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2018 | 理科 | -/575(本科一批) | -/528(本科二批)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2017 | 理科 | -/529(本科一批) | -/501(本科二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4 |
| 重庆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1 |
| 海南 | 中药资源与开发(不招色盲、色弱)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35 |
| 山东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65 |
| 黑龙江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98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西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47 |
| 四川 | 中药资源与开发(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00 |
| 重庆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6 |
| 海南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2 |
| 广西 | 中药资源与开发(5175元/年)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2 |
| 湖南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9 |
| 山东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00 |
| 江西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3 |
| 福建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5 |
| 安徽 | 中药资源与开发(5175元/年)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5 |
| 浙江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58 |
| 江苏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58 |
| 黑龙江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95 |
| 吉林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83 |
| 辽宁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59 |
| 内蒙古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67 |
| 河北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5 |
| 天津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15 |
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历经60余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拥有19个学院、3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6万余人,其中研究生4400余人。
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
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中药学、中医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ESI全球前1%学科2个(药物学与毒物学、临床医学)。
学校有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岐黄工程”专家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3人,国家级特聘专家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8人,全国中医药创新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4人。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10人,四川省特聘专家41人。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39门;省级各类精品示范课程75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学校为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学校作为教材主编或副主编单位已完成 80 多部行业规划教材编写,主编人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三。在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评选中,3部主编教材获全国二等奖,副主编教材分获特等奖1部、一等奖1部、二等奖4部,获奖情况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近五年来,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387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62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36项,其中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省科学技术将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
建校初期,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了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杏林”系列校园文化品牌。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学术科研及创新创业赛事奖项、志愿服务类赛事奖项、文化艺术类赛事奖项等170余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实验室79个,包括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学校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临床研究中心,省级中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直属医院3所,医联体联盟成员单位101所。
学校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届董事会,与5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是全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建设高校”。
学校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与交流合作。学校设有“葡萄牙宝德分校” “南非分校”“加拿大分校”等;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澳门)国际学院;在黑山、德国、白俄罗斯设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中国-塔吉克斯坦传统医药中心”;是国家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
“十四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一轮“双一流”提速建设为核心,坚持“人才强校、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强特色”发展路径,围绕“调布局、优结构、提效能、促创新”工作主线,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体系、传承创新体系、服务保障体系”为重点,全面构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面建设奋进、幸福、美丽、仁爱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按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通信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1166号
邮政编码:611137
招生咨询电话/传真:028-6180090
学校网址:http://www.cdutcm.edu.cn
招生信息网址:http://zs.cdutcm.edu.cn/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著名高等农业学府,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山西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入选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廖允成、校长(院长)张强。
承续百年薪火,发展再创新篇。山西农业大学始建于1907年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初全国99所重点大学之一。在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晋中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张维琛等革命英雄;有谭绍文、郑社奎等各级领导干部;有郑哲敏、庄文颖、高福等七位院士,王绶、张龙志、徐锦堂等著名教授专家;更有数以万计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山西农业科研的主要力量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建院以来,以牛天堂、陈瑛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学家,先后育成全国第一个高产矮秆高粱杂交种晋杂5号、全国第一个抗虫棉品种晋棉26号、世界第一个蓖麻三系杂交种晋蓖麻2号,以及优质高产品种晋谷21号、晋麦47号、早青一代西葫芦、玉露香梨等新品种,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10月,省委省政府着眼山西省高等教育和农业科研改革发展大局,决定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合署改革以来,学校推行“大部制”等一揽子重大改革措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迈开了改革发展的新步伐。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优势鲜明。学校(院)现有太谷校区和太原龙城校区两个校区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研究机构,其中,教学单位21个,直属科研院所(中心)19个。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拥有本科专业69个。初步构建了以农科为核心,向上游生物学科和下游食品学科双向延伸,其他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现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专家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学校(院)坚持实施“人才优先、人才强校”战略,为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有教师、科研人员及职工4495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7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32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869人。现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9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青年三晋学者”7人,省青年拔尖人才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3人,省科技功臣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9人。
坚持立德树人,各类英才辈出。学校(院)现有在校生2.7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3928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380人。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建校以来,先后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为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开设本硕统筹培养实验班、卓越人才实验班、创新创业先锋班,涌现出了以全省首个“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子。学校(院)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欧柏林大学有长达百余年的合作历史;与美、英、澳、俄、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有尼泊尔、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学生来校攻读学位。
创新驱动发展,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牢固树立“创新为上”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依托学校(院)建设国家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晋中(太谷)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黄土高原东部旱作节水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退化土壤改良与新型肥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园艺植物脱毒与繁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7个,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1331工程”创新平台等省部级平台(基地、资质)148个。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25个。“十三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76项;取得国家审(鉴)定品种43个、省级审(认)定品种355个,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个、地方标准358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58项。主办《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8个专业刊物。
科技示范引领,服务农谷建设。山西“农谷”战略实施以来,学校(院)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组建完成“三院五中心”等科研平台,汇聚一批功能农业(食品)领域的高端人才,聚焦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食品)等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性科研成果。2019年晋中国家农高区获批建设,学校(院)进一步整合院所资源,创新融合机制,积极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学校(院)秉承“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播撒三晋大地”的理念,面向11个市、90余个县区开展技术推广服务。近年来,有近200多支科技服务团队活跃在全省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500多个,集成配套600余项高产高效技术,累计建立核心示范田21万余亩,辐射推广560万余亩,培训涉农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企业家等50万余人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8亿元。学校(院)积极开展校(院)地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大同黄花产业研究院、忻州杂粮产业研究院等一批特色产业研究院,与神农集团共建神农食用菌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临猗、太谷)建设;依托县乡村三级托管组织体系,在山阴、平遥、翼城等地探索推广“H型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推广面积达到20多万亩;形成隰县玉露香梨、和顺太行云牛、阳曲艺机一体化有机旱作农业、静乐藜麦、万荣临猗苹果、广灵有机食用菌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大力开展“6+30”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路径。学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现有马达加斯加棉花植棉技术服务与产业基地建设、巴基斯坦特色作物新种质创制与旱作农业技术示范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办学条件优良,读书修学圣地。学校校园面积3588亩,建筑面积134.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9.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1.55亿元,有纸质藏书208万余册,电子图书370万册。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太谷校区校园内“山西铭贤学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是山西省近代教育史、农业发展史、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的鲜活史料。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学校(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正在向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一、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一等4000元/人,二等3000元/人,三等2000元/人(本科生),
6000元/人(硕士),10000元/人(博士)
2、山西省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残疾大学生助学金:
5000元/人(本科生),6000元/人(硕士)
3、华革吴祺光爱心助学金:4000元/人
4、新芽济困助学金:1000元/人
二、助学措施
1、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解决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费用的学生,可在当地资助部门申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2、勤工助学:学校每年拨专款用于勤工助学,可提供四类勤工助学岗位。
3、临时困难补助:学校为帮助因临时突发性事故而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所采取的资助措施。
4、绿色通道: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我校在新生报到时,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其顺利入学。
一、奖学金
1、国家奖学金:8000元/ 人·年
2、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 人·年
3、校长奖学金:6000元/ 人·年
4、专业奖学金:
一等 2000元/ 人·年
二等1500元/ 人·年
三等1000元/ 人·年
四等300元/ 人·年
另有优秀班干部、科技创新等单项奖若干,奖励金额100元/人—3000元/人不等
面向相关院(部)奖学金
1、李焕章基金奖学金(农学院):
一等3000元/人·年
二等2000元/人·年
三等1000元/人·年
2、晨熙助农基金奖学金(农学院):
一等3000元/人·年
二等2000元/人·年
三等1000元/人·年
3、科技传播奖学金(农学院):1000元/人·年
4、大北农励志奖学金(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4000/人·年(博士)
3000/人·年(硕士)
1000/人·年(本科)
5、杨兴周奖学金(动物医学学院):
1000元/人·年(本科生)
1500元/人·年(研究生)
6、牧原励志奖学金(动物医学学院):
一等10000元/人·年(研究生)
二等5000元/人·年(研究生)
三等3000元/人·年(研究生)
一等8000元/人·年(本科生)
二等4000元/人·年(本科生)
三等2000元/人·年(本科生)
7、“骏宝宸”励志奖学金(草业学院):
2000 元/人·年(本科生)
2500 元/人·年(研究生)
1000 元/项·年(大学生创新项目)。
8、金瓯奖学金(资源环境学院):
一等 5000元/人·年
二等 2000元/人·年
三等 1000元/人·年
9、山河奖学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习之星 500元/人·年;
服务之星400元/人·年;
文体之星 100-1000元/人·年;
双创之星 100-1000元/人·年;
宿舍之星 400元/宿舍·年。
10、中兴励志奖学金(林学院):
学习奖:一等 3000元/人·年,二等 2000元/人·年;
干部奖:1000元/人·年
创新创业奖:800元/项目·年
11、“启扬永盛奖学金”(农业工程学院):1000元/人•年
12、“德恒精准扶贫捐资助学”奖学金(公共管理学院):1000元/人·年
13、 “盈科(晋城)-法律雏鹰”奖学金(公共管理学院):
一等2000元/人·年
二等1000元/人·年
三等500元/人·年。
二、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一等4000元/人·年,二等3200元/人·年,三等2200元/人·年
2、华革吴祺光爱心助学金(社会资助):4000元/人·年
3、新芽济困助学金:1000元/人·年
三、助学措施
1.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解决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费用的学生,可在当地资助部门申请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2.勤工助学:学校每年拨专款用于勤工助学,可提供四类勤工助学岗位。
3.临时困难补助:学校为帮助在籍的全日制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特殊性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所采取的资助措施。
4.绿色通道: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我校在新生报到时,对被录取入学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其顺利入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西医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介绍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中西医临床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康复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医康复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医康复学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中医康复学专业介绍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中医康复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5+3”一体化)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医学(“5+3”一体化)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医学(“5+3”一体化)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介绍和中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医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医学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中医学专业介绍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中医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针灸推拿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针灸推拿学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针灸推拿学专业介绍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针灸推拿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医养生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医养生学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中医养生学专业介绍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中医养生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

山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物制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物制药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生物制药专业介绍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物制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这二个专业

山西中医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药茶方向)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食品科学与工程(药茶方向)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食品科学与工程(药茶方向)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食品科学与工程(药茶方向)专业介绍和中

山西中医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食品科学与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食品科学与

山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制药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在山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制药工程就业前景和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制药工程专业介绍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制药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这二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