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 | 名称 | 类型 | 专业代码 |
|---|---|---|---|
| 1 | 设计学 | 学术型硕士 | 130500 |
| 2 | 美术学 | 学术型硕士 | 130400 |
| 3 | 戏剧与影视学 | 学术型硕士 | 130300 |
| 4 | 音乐与舞蹈学 | 学术型硕士 | 130200 |
| 5 | 城市管理 | 学术型硕士 | 1204Z1 |
| 6 | 土地资源管理 | 学术型硕士 | 120405 |
| 7 | 行政管理 | 学术型硕士 | 120401 |
| 8 | 旅游管理 | 学术型硕士 | 120203 |
| 9 | 工商管理 | 学术型硕士 | 120200 |
| 10 | 软件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083500 |
| 1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083200 |
| 12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083000 |
| 13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术型硕士 | 081700 |
| 1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学术型硕士 | 081200 |
| 15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学术型硕士 | 081002 |
| 16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080500 |
| 17 | 教育技术学 | 学术型硕士 | 078401 |
| 18 | 统计学 | 学术型硕士 | 071400 |
| 19 | 生态学 | 学术型硕士 | 071300 |
| 20 | 生物物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71011 |
| 21 | 神经生物学 | 学术型硕士 | 071006 |
| 22 | 生物学 | 学术型硕士 | 071000 |
| 23 | 自然灾害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5Z3 |
| 24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学术型硕士 | 070503 |
| 25 | 人文地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502 |
| 26 | 自然地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501 |
| 27 | 地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500 |
| 28 | 化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300 |
| 29 | 光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207 |
| 30 | 声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206 |
| 31 | 凝聚态物理 | 学术型硕士 | 070205 |
| 32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学术型硕士 | 070203 |
| 33 | 理论物理 | 学术型硕士 | 070201 |
| 34 | 量子信息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1Z1 |
| 35 | 数学 | 学术型硕士 | 070100 |
| 36 | 世界史 | 学术型硕士 | 060300 |
| 37 | 中国史 | 学术型硕士 | 060200 |
| 38 | 考古学 | 学术型硕士 | 060100 |
| 39 | 传播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302 |
| 40 | 新闻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301 |
| 41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211 |
| 42 | 日语语言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205 |
| 43 | 俄语语言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202 |
| 44 | 英语语言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201 |
| 45 | 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 | 学术型硕士 | 0501Z2 |
| 46 | 文艺与文化传播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Z1 |
| 47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08 |
| 48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07 |
| 49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06 |
| 50 | 中国古代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05 |
| 51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04 |
| 52 | 汉语言文字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03 |
| 53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02 |
| 54 | 文艺学 | 学术型硕士 | 050101 |
| 55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304 |
| 56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303 |
| 57 | 运动人体科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302 |
| 58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301 |
| 59 | 航空航天心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2Z1 |
| 60 | 应用心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203 |
| 61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202 |
| 62 | 基础心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201 |
| 63 | 教师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1Z5 |
| 64 |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 学术型硕士 | 0401Z4 |
| 65 | 民族教育 | 学术型硕士 | 0401Z3 |
| 66 | 特殊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109 |
| 67 | 职业技术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108 |
| 68 | 成人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107 |
| 69 | 高等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106 |
| 70 | 学前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105 |
| 71 | 比较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040104 |
| 72 | 教育史 | 学术型硕士 | 040103 |
| 73 | 课程与教学论 | 学术型硕士 | 040102 |
| 74 | 教育学原理 | 学术型硕士 | 040101 |
| 75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学术型硕士 | 030506 |
| 76 | 思想政治教育 | 学术型硕士 | 030505 |
| 77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学术型硕士 | 030504 |
| 78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学术型硕士 | 030503 |
| 79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学术型硕士 | 030502 |
| 8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学术型硕士 | 030501 |
| 81 | 中国少数民族史 | 学术型硕士 | 030404 |
| 82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 学术型硕士 | 030403 |
| 83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 学术型硕士 | 030402 |
| 84 | 民族学 | 学术型硕士 | 030401 |
| 85 | 民俗学 | 学术型硕士 | 030304 |
| 86 | 人口学 | 学术型硕士 | 030302 |
| 87 | 社会学 | 学术型硕士 | 030301 |
| 88 | 应用经济学 | 学术型硕士 | 020200 |
| 89 | 实验经济学 | 学术型硕士 | 0201Z1 |
| 90 | 理论经济学 | 学术型硕士 | 020100 |
| 91 | 科学技术哲学 | 学术型硕士 | 010108 |
| 92 | 宗教学 | 学术型硕士 | 010107 |
| 93 | 美学 | 学术型硕士 | 010106 |
| 94 | 伦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010105 |
| 95 | 外国哲学 | 学术型硕士 | 010103 |
| 96 | 中国哲学 | 学术型硕士 | 010102 |
| 97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学术型硕士 | 010101 |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8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怀抱教育强国之志,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孕育了“两代师表”优秀师生群体,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质师资。
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2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现有专任教师2010余人,其中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20余人、博士生导师510余人、硕士生导师990余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203人,研究生2150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035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151人),各类留学生598人。藏书408万册,其中古籍25万余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68个。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包括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学校出版总社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社科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有本科专业7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2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6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是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94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76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1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青年学者2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人,另外还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人才294人次,其中陕西省特聘教授54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6人、陕西省青年学者30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6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者9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其他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1人。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20个。“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296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4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2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68项,承担理工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100多项社科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其中9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主办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建校78年来,逐步形成了“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师范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0500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1500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先后完成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高层次的培训团队培训、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任务。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引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7个国家及地区的共计19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发实质性学生交流项目160余个,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学习的学生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大力推进人才和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实现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1.学校分批次审核申请人信息,择优选拔,额满为止,并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向符合条件的考生发复试通知。
2.复试工作由校内各招生单位根据申请情况,分批次复试,复试以面试为主,面试时申请人应提供成绩单、成绩排名证明(格式不限)、外语等级考试成绩单、各类获奖证书等材料。如申请人填写或提供的材料不真实,一经发现即取消其录取资格。具体复试安排由学院自定并通知考生,复试工作须在2021年10月15日之前完成。
3.凡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由学校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发布待录取通知,考生收到待录取通知后,须在12小时内通过“推免服务系统”确认录取。
4.校内各招生单位对拟录取推免生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10个工作日。
1.凡我校录取的推荐免试生(不含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奖励5000元;均可享受厚德金,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入学第一年均享受积学一等奖学金(标准每年12000元);并有机会获得20000元的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此外学校还设立励志奖学金(高20000元)、敦行奖学金以及贷款、三助岗位、绿色通道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为推免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3.录取的推免生中,符合我校相关文件规定的生源,均可享受如下优惠政策:
①入学后选择导师享有优先权;
②申请硕博连读享有优先权;
③可享受一次全额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陕西师范大学专业型硕士专业有:艺术设计、美术、舞蹈、广播电视、音乐、旅游管理、会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文物与博物馆、出版、新闻与传播、英语口译、英语笔译、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运动训练、体育

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水平测试安排学术型博士

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工作安排学术型

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52)、社会学(374)、高等教育学(351)、戏剧与影视学(36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63)、教育学原理(351)、神经生物学(305)、统计学(305)、思想政

陕西科技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有: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旅游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药学、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质化学与材料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

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安排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办法学术型硕士: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

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招收推荐免试生攻读研究生招生章程学术型硕士

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章程学术型硕士

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有: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