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室内艺术设 计及其理论知识,具备室内艺术设计策划、表现和创新能力,从事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软装 设计、室内设计工程施工指导与项目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房地产行业的室内设计类公司或部门,在室内设计、软装设计、施工监理等岗 位群,从事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软装设计、室内设计工程的施工指导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制作室内设计效果图及施工图的能力;
3.具备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及业务洽谈的能力;
4.掌握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内艺术陈设的基本方法;
5.掌握室内设计的常用材料、施工组织、质量检验和工程造价等知识;
6.了解室内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工作程序;
7.了解国内外室内艺术设计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软装设计、装饰材料与 施工工艺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室内艺术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及模型制作、室内软装设计等实训。
在房地产行业的室内设计类公司或相关部门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陈列展览设计员(三级) 图形图像应用处理制作员( Photoshop)(初级)
AutoCAD证书(初级)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建筑工程施工 建筑装饰 建筑表现 民族民居装饰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环境设计建筑学艺术设计学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室内艺术设 计及其理论知识,具备室内艺术设计策划、表现和创新能力,从事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软装 设计、室内设计工程施工指导与项目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房地产行业的室内设计类公司或部门,在室内设计、软装设计、施工监理等岗 位群,从事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软装设计、室内设计工程的施工指导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制作室内设计效果图及施工图的能力;
3.具备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及业务洽谈的能力;
4.掌握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内艺术陈设的基本方法;
5.掌握室内设计的常用材料、施工组织、质量检验和工程造价等知识;
6.了解室内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工作程序;
7.了解国内外室内艺术设计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软装设计、装饰材料与 施工工艺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室内艺术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及模型制作、室内软装设计等实训。
在房地产行业的室内设计类公司或相关部门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陈列展览设计员(三级) 图形图像应用处理制作员( Photoshop)(初级)
AutoCAD证书(初级)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建筑工程施工 建筑装饰 建筑表现 民族民居装饰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环境设计建筑学艺术设计学
【学院概况】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公办院校、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信息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教育厅、蚌埠市人民政府和中建材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四方共建”院校。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蚌埠市国家AAAA景区龙子湖畔大学城内,占地面积849亩,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学院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43000余人。学院目前在校生10365人,现有教职工398人,教授、副教授107人、“双师型”教师18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14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1个、教学名师4人、优秀教师3人、模范教师2人、专业带头人5人、教坛新秀14人。
学院按照“拓宽思路、整合资源、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服务企业”的办学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促发展,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和办学声誉的明显提升。“十三五”以来,我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狠抓提质培优和师德师风建设,先后荣获“全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双基’建设示范高校”“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省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专业特色】学院下设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现有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商务等4个专升本本科专业和29个专科招生专业。专科专业包含计算机应用技术、光伏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等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16个省级重点专业。学院设有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绿色能源、软件与信息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等4个研究中心;夏克付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魏树峰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金敦水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查正卫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李苗苗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和李曙光院级大师工作室等6个大(名)师工作室。学院现有145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和78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电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1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和电子信息实验实训中心等10个省级实训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1255万元。
【技能竞赛】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782项,其中一等奖204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各一项。先后荣获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和“技能大赛标杆校”荣誉。近两年,学院学子获得国家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3项。
【实习就业】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先后与科大讯飞公司、中国声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14所、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蚌埠凯盛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协创物联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苏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联合办学,先后成立了“讯飞学院”“华苏学院”等校内实训基地。学院每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学院荣获“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文明校园】学院持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荣获省直机关文明单位、蚌埠市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文明单位”、蚌埠市第三届“文明校园”、安徽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蚌埠市“双拥模范单位”“全省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节水型高校”等荣誉称号。学院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电院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先后涌现了“珠城最美青年”“安徽向上向善好青年”杨蒙蒙同学、安徽省“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滑亚龙同学等一批先进典型。学院大学生记者团获评“全省十佳社团”荣誉称号。
学校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1000号
招生咨询电话:0552-3172909,3172929
网 址:http://www.ahdy.edu.cn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 电话:0552-3172929,3172909.传真:0552-3172887
地址:安徽蚌埠大学城曹山路1000号
电子邮箱:zsjyc@ahdy.edu.cn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是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镇江教育学院、镇江市职业大学和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镇江分校合并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公办普通高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我国职业教育先行者、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女校,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
学校地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现有主校区、丹阳校区、润州校区和老校区等4个校区。主校区坐落在美丽的丹徒区十里长山南麓,依山建园,藏秀聚才。学校传承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亲情服务,全面关爱学生,形成了“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办学特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荣获教育部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校紧贴高职办学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理念,坚持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高教性”, 确立了“四平台(Flat)八模块(Module)”(简称4F8M)高职课程模式,扎实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对接、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能力有机衔接,为地方培养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有12个二级学院(部)。设有36个专业,其中央财支持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专业3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3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打造“三大专业组合”,即:集成装备制造、电气、交通等专业,构建镇江智能制造的“全过程”生产性专业组合,打造新工科板块;集成人文、旅游、艺术、财贸、学前教育等专业,构建镇江文化产业的“全方位”智慧型专业组合,打造新文科板块;集成医药化材、卫生护理、眼视光等专业,构建镇江民生事业的“全周期”服务型专业组合,打造大健康板块。现有“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9个,省精品课程10门,出版工学结合教材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20部;有校内实训基地60个,建有数控、自动化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校内实训实验室15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64个。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近80万册,电子资源图书300多万种。学校设有国家专利导航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镇江分院、镇江市旅游学会、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全面素质教育研究所、沈括研究所和赛珍珠研究所等研究和服务机构,并与韩国牧园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681人,其中专任教师48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31人、副高职称教师237人,双师型教师281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约55.9%,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0人,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和省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0余人。
近5年,学校获批并承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职院校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1个、镇江市重点实验室2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9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工信部科技计划项目4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7项、省高校哲社科项目5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项,其中政府奖7项;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横向合作课题128项;为部委办局、市县区提供政策咨询报告51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的成果获授权专利6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7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91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论文96篇。《镇江高专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在省内开展社会人员招生,同时承担地方中小学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多人,专接本学生1000多人。近5年,有10余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十佳自强之星”“第四届中国母亲河奖”提名奖和全国茅以升教育奖,2支团队获得团中央、教育部“推普攻坚”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131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22余名师生获省市共青团系统先进荣誉,6个团队、15位师生荣获江苏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称号,近40名同学在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78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470多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
学校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开展“3+2”本专科衔接分段培养,与盐城射阳中等专业学校、镇江卫生学校、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润州中等专业学校等开展中高职“3+3”“4+2”分段培养,以开放大学为依托,组织开展开放本科、专科学历教育,与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本科、专科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构建了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互衔接,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开放大学、远程高等教育等相互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本专科毕业生。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5%以上,很多校友走上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或成为企业管理岗位骨干,一大批优秀校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行业标兵等荣誉。
学校连续多年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高职创新教育杰出贡献院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文化育人,竭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全面加强各校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充实内涵,创新管理,集成优势,提升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联系方式:
校长办公室:0511-88962911 传真:0511-88962345
招生办公室:0511-88962261 88911067









